找到相关内容15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无着的学说

    注意之点,须研究般若经及龙树的中论。着顺中论义  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,通称作为顺中论,如中论概论  。又造金刚般若经论,以得自说的根柢。且更造显扬圣教论  颂、大乘阿毘达磨集论。虽然,无论如何,...

    昙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571214.html
  •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!

    。所以,现在我们就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法,并竭力使自己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。  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菩提心的概论,下面开始讲论典的内容:   为什么在已经具备出离心的基础上,还要修持菩提心呢?...

    堪布慈诚罗珠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3032071401.html
  • 禅茶一趣

    将军实朝,还献上《吃茶养生记》一书。荣西还有另一本著作《兴禅护国论》,主张用茶与禅来拯救国家。在日本学习、研究茶道而获博士学位的滕军教授在所著的《日本茶道文化概论》一书中指出:“至荣西为止,茶与禅宗的...

    源 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09.html
  • 五代后周人口和寺庙关系研究

    4836765)  根据王育民所著《中国历史地理概论》之宋、辽、金时期人口的发展记载,唐末五代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与分裂割据,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。北宋统一之初,北方土地大量荒芜,京城开封周围二十三州,幅员几千...

    柴树青 柴千军 柴有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5971705.html
  • 西域出土文献与印度古典文学研究

    第五章“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中的文学成分”,已指出庞大的印度佛教文献中含有丰富的文学成分。深浦正文的《佛教文学概论》则将佛教文学体裁分为譬喻、本生、佛传、理想、赞颂等十种,山田龙城的《梵语佛典导论》将原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1671747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

    30] 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七,《大正藏》第50卷,第261页上。  [31] 参考整理自韩廷杰著《唯识学概论》,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,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一刷,第170页至第176页。  [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1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关系也因此改变了。  (二).印顺法师:从“意”与“心”贯串到“识”的理解以及胎生学与认识论两个理解向度  印顺法师对于“识”之论述,在《佛法概论》及《唯识学探源》中,可看到系统性的论述;其中前书乃是就... [27] 见印顺,《佛法概论》,正闻:2000年新版,页108。  [28] 此如《中阿含经》说:“缘意法生识,生识已说意识。”(T01, no. 26, p. 767, b2)  [29] 见印顺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

    触能生六受、六想、六思。触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基础,是认识的开始。印顺法师在《佛法概论》中写道:“受、想、思与识触俱生。经中曾说到受等依触缘触而生,因为不是识的触境而成为认识,一切感情、构想、意志作用,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773550.html
  • 戒律与政治、法律原理之同异

    56.《南传大藏经》卷四,页三五六──八;卷二三,页一 七二以下。吊文摘自《四分律》卷三六(大正二二.八二四下) (注7) 印顺导师:《佛法概论》,〔妙云集〕中编第一册,页一九0 ─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69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耶稣固人也,被崇为救  主,人欲为神,神固可为之也。」(范锜哲学概论)人生的意  义与价值,全赖于无限的希望与理想,最高的理想当然不是  现实的苦乐,而是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的追求创造,达于普遍  永久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